2018-11-1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通訊員 楊寶仁 趙 靜 本報記者 朱 彤

在塔里木大學有一對“婦唱夫隨”的科技特派員,他們就是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張銳、高山夫婦。“能為南疆脫貧攻堅作點貢獻,我倆真的很幸福。”他們興奮地說。
“我倆有一個共同點,對農業一直都很熱愛。”張銳笑著說,她和丈夫高山的結緣,緣于科技服務。
張銳學的是園藝專業。高山讀的是農學專業。2002年,張銳和高山從塔里木大學畢業留校,在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同時,他倆一直從事基層科技特派員工作,足跡走遍了南疆各鄉村、連隊。
“我倆的結合,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科技的需要,我們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高山幽默地說。
“農民的需要,是我們服務的動力。”他倆說,多年來,解決農民種植技術問題,滿足農民的需要,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一次,張銳和高山來到溫宿縣核桃林場調研,走訪發現有個叫鐵江萍的果農,不懂核桃施肥技術,施肥過多導致核桃露仁問題嚴重,核桃露仁率能達到90%以上。
他們帶著自主研發的核桃專用肥,來到鐵江萍家的核桃園做實驗,他倆拿起坎土曼,在每兩棵樹間挖出一條40厘米的施肥坑,鋪上塑料薄膜,避免相互吸收水肥,從而幫助鐵江萍實現了精準澆水、精準施肥,提高了核桃品質和產量。
“這兩口子真能干,在他們的技術指導下,我家的核桃不僅結得多,而且品質很好。”鐵江萍的臉上露出甜蜜的微笑。
為了幫助農戶解決技術困難,張銳和高山整整用了3年時間,研發探索出核桃需水需肥參考標準。

前兩年,張銳第一次來到墨玉縣做科技服務時,村民們都不愿意讓她修剪核桃。有一個叫斯依提·吾守爾的農民,主動站了出來,“張老師,還是去我家果園吧。”
頓時,大家一窩蜂跑到斯依提·吾守爾的果園里聽張銳講課。“張老師你看,這個長滿核桃苞的樹枝,都被你剪掉了,還怎么結果子呀?太可惜了!”心疼地拿起枝條,斯依提·吾守爾不解地問張銳。
“現在把這些枝條剪掉,是為了以后能長得更好,等到了明年,你就明白了。”張銳回答道。
“我家的園子,就是按照你教的方法剪的,今年結得特別好,核桃苞長得又多又大,太誘人了。”斯依提·吾守爾年底手指著他家的6畝核桃樹,抿著嘴笑了。
第二年,張銳再次來到墨玉縣科技示范園進行科技培訓,村民們爭著、搶著,邀請她去果園里授課。

憑著一股拼勁兒,結合當地實際,張銳制定出核桃直播建園及一年四熟生產規程,摸索出一套適合南疆核桃快速建園的新路子。目前,在南疆推廣示范核桃直播建園3萬多畝,為果農增收節支9000多萬元。
“高老師,我們全靠核桃吃飯,按照你教的方法,我家的核桃又大又圓,小麥也長得很好,收入增加了很多。”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帕恰克村村民依明提·吐地說。
在高山的技術扶持下,依明提·吐地不僅新蓋了磚瓦房,院子里還養了花,種了葡萄。“嘗試林糧間作技術,我家的核桃樹變成了搖錢樹。”作為一名科技示范戶,依明提·吐地嘗到了科技的甜頭,成為了村里的科技致富帶頭人。
6月上旬,是棉花生育期施肥灌水及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高山來到代爾瓦孜庫木村做科技服務。高山在棉田就地取材,選取有代表性的棉株,為農戶講解示范棉花蕾期生長發育特征與農藝技術措施,枯黃萎病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法,蚜蟲和紅蜘蛛防治措施,棉花揭膜質量要求等技術。
為了幫助代爾瓦孜庫木村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高山在田間地頭辦起“春耕課堂”,手把手教村民選種子買化肥農藥;為科技示范戶捐贈棉花和紅棗專用復合肥、棉花新品種、棗樹修剪工具和農資等;編印發放棉花高效栽培、紅棗整形修剪等方面的維漢雙語版手冊;手把手示范推廣棗棉間作立體栽培技術。
在麥蓋提縣農業示范點,高山通過棉花“節本增效”示范與推廣,顯著地降低了棉花生產管理成本,棉花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每畝地節支增收275元,增加經濟效益300萬元。
新聞鏈接:http://www.stdaily.com/kjrb/kjrbbm/2018-11/14/content_7306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