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 來源:中國教育報
——塔里木大學服務新疆阿拉爾市農業發展的故事
本報記者蔣夫爾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校城故事
一代代塔里木大學人創造的“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辦學特色,為新疆,特別是南疆培養了近7萬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如今,已走過一個甲子,扎根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塔里木大學,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一起攜手,正譜寫一曲新時代與現代農業共生共長的迷人戀歌。
阿拉爾——先有大學后有城市
8月13日,記者乘坐的汽車從新疆阿克蘇市出發,向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駛去。一路上,綠油油的棉田映入記者眼簾,像沒有邊際的綠色地毯,給塔里木盆地炙熱的夏日染上了一層勃勃生機。
時間回到1957年,有著“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光輝歷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奉命進駐萬古荒原阿拉爾,開啟屯墾戍邊的光榮歷史使命。第二年,為適應新疆,特別是南疆農墾事業飛躍發展對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塔里木大學的前身塔里木河農業大學在阿拉爾的一塊荒漠上宣告成立,與第一師相伴相生。
地處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阿拉爾,蒙古語意為“匯聚、交匯”。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三河在此交匯成為塔里木河。第一師屯墾戍邊阿拉爾之前,阿拉爾僅僅是一個地名。
縱觀高等教育發展史,一般是先有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壯大,之后才漸漸孕育出大學這個“象牙塔”,而塔里木大學和阿拉爾市則與眾不同——在這里,是先有大學而后才慢慢有了城市。
2004年9月,阿拉爾市正式成立時,別的貢獻不說,塔里木大學僅在人口數量上,就為該市“貢獻”了三分之一。而此時,矗立在這片土地上的塔里木大學已經走過46年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已為南疆培養出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人才。
塔里木大學校史記錄了很多畢業生服務第一師農業發展的故事。1962年農作物專業畢業的馬國珍,在當時的農一師良種繁育場工作,一頭扎在農田,視水稻研究如生命的她,最終育成并推廣水稻高產新品種,無數農戶獲得增收。
那個時候,這里的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先進技術也沒有,產量不高,急缺農業人才。怎么辦?塔里木大學成了第一師阿拉爾市推動農業發展的“救星”。需要專家,就去學校請;需要培訓技術員,打個招呼就能實現。遇到生產上的病蟲害難題,找塔里木大學的專家開“藥方”。一句話,塔里木大學成了第一師農業現代化推進中的人才和技術依靠,他們用一雙雙質樸而有力的大手,推動著第一師阿拉爾市現代農業的改革發展。
眼下正值棉花田間管理關鍵時期,8月14日一大早,塔里木大學教授高山冒著酷暑來到150公里外的棉田里,作為棉花高效栽培方面的專家,他把掌握的管理新技術傳授給這里的農民。如今,科研成果與技術服務相結合模式,實現了科技服務由過去的“漫灌”到“滴灌”。
鞋上沾滿泥土,心中裝著百姓。延續60多年的科技服務基因在年輕的高山這一代科技特派員身上得到傳承。“老百姓的夸獎是我們獲得的最高獎勵!”臉色黝黑的高山,一邊擦汗,一邊愉快地對記者說。
三次搬遷“流產”,定下終身情緣
說到選擇,塔里木大學發展歷史上,經歷了3次難得的離開沙漠搬遷進城的“機遇”。
“那個時候,交通極為不便,教師們要去一趟城里,需要花一天時間在路上。”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副院長周正立說,“出了校門就是棉田,想買日用品都很困難。”
離開荒涼的沙漠,到城市生活是一些教職工的期盼;讓學校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空間,讓自己有個更大的發展平臺,也是一些教師的愿望。
第一次機遇來自一座城市伸出的“橄欖枝”。因為想發展,這座城市需要一所大學,而塔里木大學又在條件艱苦的沙漠里辦學。如果搬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對二者都是兩全其美的大好事。為此,該市劃出了500畝地提供給塔里木大學搬遷之用。
消息傳到學校,當時還是年輕教師的周正立覺得到城市去,生活會方便很多,發展空間也會大很多。
第二次機會來自高校合并潮。那個時候,塔里木大學只有2000多名學生,教師人數也不多,又在艱苦的沙漠邊辦學,發展瓶頸很明顯。合并到別的高校,不失為未來學校發展的一條新路。
第三次搬遷機會同樣來自另一個城市伸出的條件優厚的“橄欖枝”。
然而,面對3次機會,每次都在經過一番爭論后,塔里木大學最終都作出了相同的決定:不搬!
一邊是搬遷計劃的論證和爭吵,一邊是對初心的尋找和對使命的思考。一來二去,塔里木大學人慢慢明白過來——我們為何在這里?我們將往何處去?我們的初心是什么?
不停地追問,猶如一道亮光穿透厚厚的烏云,灑在大地上,塔里木大學人眼前一亮,為何走?為何留?是不忘的初心讓塔里木大學留在了阿拉爾。
“以城市為坐標看,塔大遠離城市,但如果打開地圖,放眼南疆就會發現,塔大所處的阿拉爾其實是南疆的中心。”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說,“地理位置上來說,在這里辦學能夠輻射整個南疆,為服務第一師阿拉爾市,以及區域發展具有獨特優勢。”
經過3次搬遷計劃的“折騰”,塔里木大學更加堅定了扎根阿拉爾辦學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的姓就叫‘塔里木’,所以根就要扎在塔里木盆地,扎根在塔里木河畔。”趙光輝對記者說,進入新時代,塔里木大學被賦予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需要塔大扎根南疆大地辦好大學。
“不敢想象沒有塔里木大學的人才和技術以及服務支撐的現代農業會怎么樣。”第一師阿拉爾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嫣然告訴記者,“對我們來說,塔大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科技服務送進村,60多年不斷線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再過半個多月,核桃就可以收獲了,感謝張老師這么多年為我提供技術服務。”近日,劉培松站在自己的核桃園里,向塔里木大學教授張銳表達著感謝。
劉培松是第一師三團十一連的核桃種植戶,種植了50畝核桃。“每到關鍵時節,張老師就會來到我的核桃園,指導我施肥、澆水、防病蟲害。”劉培松充滿感激地說,“她對我幫助特別大,按照張老師教給我的核桃高產種植方法管理核桃園,保證了我的核桃增產增收。”
“這個核桃園最多時一年收入100萬元。”說到鼓起的錢袋子,劉培松的眼睛笑成了一條縫。而過去,他在這里種植蔬菜時,不僅收入不穩定,有時還會賠錢。
2010年,張銳開始為劉培松的核桃園提供技術服務。她把核桃的現代化高產種植技術運用到了劉培松的核桃園,增產得到了保障。“張老師替我‘操碎了心’,有時候比我還要著急。”劉培松說。
“現代農業是全產業鏈的,我們已經不滿足于僅僅為老百姓提供技術服務了。”張銳告訴記者,“過幾天,一個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的現場會將在劉培松的核桃園召開,到時候會來一批產業鏈下游的企業參加,為核桃銷售和加工搭建一個更大平臺。”
這幾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為滿足老百姓全產業鏈服務的需求,塔里木大學轉變科技服務思路,創新組建了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技服務團隊,為老百姓提供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贏得了廣泛贊譽。
“假期是我們老師最辛苦的時候,他們要么在田間地頭,要么就在去往田間地頭的路上。”趙光輝心疼地說,“開展科技服務,培訓基層技術人員,這些都成了塔大老師的分內之事。這是塔大的傳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東西,60多年不斷線。”
張銳7年跑了25萬公里路程,她對第一師阿拉爾市乃至南疆很多地方的鄉間小路都十分熟悉。一張科技服務地圖,深深印在她的心里,而她自己就是導航的人。
“這些年,我們的現代農業突飛猛進地發展,離不開塔里木大學在人才和技術方面的支持。第一師阿拉爾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已領先全國。”李嫣然說,“僅從棉花栽培來說,目前第一師223萬多畝棉花實現了95%的機械化生產。平整土地用上了激光洗平技術,百米誤差僅3厘米;播種實現了精量播種,一穴一粒;節水灌溉實現了水肥精準可控;病蟲害防治用上了遙感無人機技術,實現了綠色防控;棉花采摘實現了機采,告別了人工采棉大軍時代。這些領域,塔里木大學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們正攜手走在發展智慧農業的大道上。”
□記者手記
南疆老百姓眼里的名牌大學
深入塔里木大學采訪,讓記者親身體會到塔里木大學在第一師阿拉爾市,以及南疆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不可替代。
“沒有塔大不行!”“我們這里的技術骨干基本都是塔大畢業的!”“我們農科所一半人來自塔大!”……采訪中,這些回答讓記者深深感到震撼。一所辦在沙漠里的大學,一所以農起家,以農為主,且并不那么出名的大學,在南疆老百姓的心里竟然是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
服務的根扎得越深,科技的葉才會越茂。從成立之初就把開展科技服務作為分內之事,一脈傳承到如今,塔大人付出和犧牲了很多,但再苦再累,大家都沒有怨言,胡楊精神讓塔大人自覺地挑起科技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擔。
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塔大的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培訓課總是開在田間地頭,走進農民心里。在很多人眼里,塔大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學,但在塔大人自己眼里,普通中蘊含著偉大。在老百姓眼里,塔大是一所名牌大學,是了不起的大學。扎根南疆大地辦大學,塔大的堅守是對這片土地的承諾。進入新時代,塔大的根會在南疆大地上,越扎越深。
新聞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9/14/content_52432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