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2-28 作者: 瀏覽次數:次
教育部簡報〔2018〕第48期
(2018.12.11)
塔里木大學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緊密圍繞黨中央治疆方略和對兵團的決策部署,把“艱苦奮斗、扎根邊疆、自強不息、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為新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和人才支撐。
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鮮明立場。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牢牢掌握黨對學校工作的領導權,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作用。把政治可靠作為人才培養的首要標準,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戍邊人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始終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立場。緊緊圍繞新疆工作總目標和兵團職責使命,切實把教育重心轉移到落實治疆、穩疆、建疆新任務上,轉移到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上,轉移到內涵建設和提質增效上,確保教育發展與黨和國家事業同向同行。秉承南泥灣革命精神、“三五九旅”優良傳統和抗大作風,將紅色基因融入人才培養目標,把紅色文化滲透進立德樹人全過程,滋養學生愛國、愛疆、愛兵團的濃厚情懷。廣泛開展“熱愛偉大祖國 建設美好家園”“弘揚兵團精神 踐行核心價值”等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專題教育,鼓勵學校教職工與420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結對交友,經常性開展實地家訪,筑牢師生“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把學校建設成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堅強陣地。
培養扎根邊疆獻身邊疆的有用人才。實施招生“倍增計劃”,穩步擴大內地招生規模,大力培養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聚焦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南疆人才需求調研,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大地方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鞏固提高園藝、作物、畜牧、獸醫、生物等傳統優勢專業,擴大工科專業比例,新增水利水電工程、生物制藥工程等專業,目前理工農醫專業占69%。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突出“雙語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開設“棉花實驗班”“農經實驗班”“三五九創新人才實驗班”等,著力培養政治上“靠得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優秀人才。建校以來,培養輸送了6萬多名畢業生,其中85%在新疆就業,68.5%植根南疆,內地生源52%以上留疆工作,有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新疆經濟社會發展。
提升科技創新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努力把科技成果轉化在南疆大地上、應用在田野里、體現在兵地融合中。在南疆基層建立畜牧生產、紅棗設施園藝綜合配套技術、特色林果等示范基地。圍繞“環塔里木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主題,在特色生物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培育、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特色農產品加工、水資源保護與利用、西域歷史文化等方面開展持續深入研究。近幾年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00余項,授權專利數800余項。組建“百名科技特派員、千名學生下基層”團隊,每年派出20多個專家團隊、1600多名師生深入基層,開展科技服務、精準扶貧、“訪惠聚”等工作,輻射南疆兵團70多個連隊和110多個基層村(連),為南疆培訓科技骨干3000人次、培訓農牧民3.6萬人次。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每年為南疆中小學教師和基層干部開展培訓1000余人次。每年組織“萬名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科技幫扶、文化教育、法治宣傳、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活動3萬多人次,積極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助力南疆脫貧攻堅。
堅持協同外部開放辦學的發展理念。積極同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43家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極大提升學校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與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5所組團支援高校聯合培養學生近900名,共建科研平臺7個,合作科研項目50余項,培養博碩士教師170余名。與中國農業科學院11個研究所和研究生院開展結對合作,實現優勢疊加、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產生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與南疆地(師)縣(團)進行深度合作,建立4個“高校—政府—企業”產學研推廣示范基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南疆產業發展。加入“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與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等高校簽訂合作協議,在生態環境和土壤治理、動物檢疫檢測、語言培訓、留學生教育等領域深化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網址鏈接:http://www.moe.edu.cn/jyb_xwfb/s3165/201812/t20181211_36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