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8-12-27 A04版●絲路眼 新疆日報

12月14日,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志軍(右二)在學校附近的實驗林里,帶學生查看胡楊的生長情況。有人說,塔大師生的身上總有一股泥土味、羊糞味、牛糞味,這恰恰是群眾對他們最高的褒獎。

塔大建校初期,教職員工制作粉筆等教具(資料圖)。

1965年塔大學生在上化學實驗課(資料圖)。

塔大建校初期,田間就是學生們實習的課堂(資料圖)。

2003年12月9日,塔大園林系教授閆春雨(右二)在果園進行現場教學(資料片)。

12月14日,王蘭(左)與馮宏祖查看實驗結果。夫婦倆均是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從教26年來,培養了近50名碩士生、博士生。

12月15日,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張銳(中)在指導團場職工學習核桃剪枝技術。每年該校6個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的“百名專家、千名學生”走進田間地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塔里木大學師生在今年新落成的圖書館里學習。

12月16日,在阿拉爾市印象藍泊灣生態觀光園,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2012年畢業的齊華玲給游客講解植物生長知識。

12月15日,在阿拉爾市大漠黑牛養殖示范基地,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2011年畢業生楊順邦在查看牛飼料的品質。

12月14日,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學生在表演詩朗誦《甲子學府胡楊情》。當日,該學院舉辦以“胡楊精神育棟梁奉獻青春建邊疆”為主題的文藝晚會。
□本報記者 謝龍攝影報道
“塔里木河呀啊故鄉的河,多少回你在夢中流過,無論我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你傾訴心中的歌……”《塔里木河》這首傳唱了幾十年的經典老歌讓世人知道了塔里木河。
在塔里木河畔還有一所因傳承胡楊精神而聲名遠揚的學?!锬敬髮W,今年其迎來了薪火相傳的一甲子。
1958年建校之初,塔里木大學只有19名教師、500多名學生,自然條件惡劣,物質條件匱乏。
沒有校舍,自己蓋;沒有糧食,自己種;沒有教具,自己做。師生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紅柳床,黑板掛在樹干上,講義放在膝頭上。
60年后,一座現代化的綜合性大學矗立在塔里木河畔,與依河畔而生的胡楊林遙遙相望。相對于千年胡楊來說,塔里木大學仿似少年,處處充滿生機,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2018年12月初,塔里木大學所在地阿拉爾市晴空萬里。進入干凈整潔的校園,現代感極強的圖書館、體育館矗立校園之中,今日的塔里木大學已今非昔比。
退休教授閆春雨在塔里木大學工作、生活近60年,培養學生無數,且大部分留疆工作,猶如一棵老胡楊任憑雨打風吹,成就了一片胡楊林?!拔疫@棵‘老樹’扎了根,帶的這些‘小樹’也綠樹成蔭了,一甲子,沒白費?!遍Z春雨教授欣慰感嘆。
法學專業研二學生黃僑,在校學習六年多,已深愛上了這片南疆熱土:“我愿意留在南疆,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p>
“胡楊的種子非常小,卻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如果落在干燥的地面,它就耐心等待雨水的澆灌;如果落在潮濕的地方,當年就能生根發芽?!北凰髮W生昵稱為“胡楊公主”的李志軍教授,經常以這句話作為開場白,“我們塔大師生何嘗不是一粒胡楊種子,但我們有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南疆就是塔大師生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p>
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認為,人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本,這個“本”就是服務南疆、服務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初心。2011年畢業的楊順邦、2012年畢業的齊華玲在當地成家立業,他們和塔里木大學畢業留疆的萬千學子一樣,以實際行動踐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這句話,為興疆固邊貢獻著智慧和才干……
塔大雖然距離繁華很遠,但卻離鄉村很近、離各族群眾很近。60年,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85%留在新疆,68.5%扎根南疆,內地生52%留在新疆工作。
“天山作筆雪泡茶,兵團的精神傳天下,昆侖立碑寫校史,戍邊育人樂在天涯,薪火傳遞永駐芳華……”仰望王震將軍雕像,耳畔校歌《光榮塔大》回響,這正是一代代學子踐行“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胡楊精神的生動注腳。
新聞鏈接:http://wap.xjdaily.com/xjrb/20181227/12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