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兵團2018年11月(上)總第348期
■本刊記者 姜蒙 范志俊

歷經60年,今日的塔里木大學已今非昔比。圖為航拍的塔大校園。/楊寶仁 趙雙喜提供
“我的成長,離不開塔里木大學。每一個塔大學子離開校園后都懷著自豪感,立志要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笔熑恨r場六連黨支部書記李文濤說。2014年,李文濤從塔里木大學畢業來到基層工作,到今年被選為連隊黨支部書記,無論在什么崗位上,他都兢兢業業,將使命時刻扛在肩頭。
“能扎根邊疆、奉獻邊疆,我備感驕傲。”2011年,一師十一團四連“兩委”成員張立春從黑龍江來到塔里木大學求學。畢業后,懷著一腔熱血,他毅然選擇留在兵團。他說,是母校胡楊精神激勵著他不畏艱難、奮勇前行。
在南疆,如李文濤、張立春一樣的塔里木大學畢業生比比皆是,他們構成了一個人才網絡,搭建起了服務區域發展的人才基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全國上下形成共識:人才就要為黨所用、為國家建設出力,為人民群眾服務。
塔里木大學,這所地處沙漠腹地的高校,60年來培養畢業生6萬多名,其中85%在新疆就業,68%植根南疆,內地生源52%以上留疆工作。塔大用實際行動為新疆培養了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各類人才,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擔當、有能力的可靠人才。
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兵團黨委書記、政委孫金龍也曾予以塔里木大學高度評價:“塔里木大學為新中國的屯墾戍邊事業、開發塔里木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新疆和兵團特別是南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
為黨育人
10月10日下午4時,塔里木大學行政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全校師生正在集中觀看宣傳片《沙漠學府 今日抗大》,重溫建校60年來的崢嶸歲月。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活動,而是塔里木大學“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誓師大會,標志著進入新甲子的塔里木大學,將不斷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導向,向著更高遠的目標再度起航。
學生王博告訴記者:“從今往后,我要志存高遠、牢記使命,做一名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胡楊青年;做一名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青年;做一名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為國貢獻力量。”
黨的領導在塔大的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點從社會各界對于塔里木大學的評價中不難看出:
——“塔里木大學的建立和發展是人間奇跡,是共和國的偉大創舉,是共產黨人的杰作!”
——“塔里木大學是我黨創辦大學的一個典范,是我黨在一個特殊時期,在一個特殊的地方,采用特殊的辦法,建立起來的一所特殊的大學?!?/p>
60年來,塔里木大學始終將國家利益作為至高利益,走出了一條有特色、跨越式、可持續的學校振興與發展之路,成為新疆和兵團特別是南疆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
如今,塔里木大學的畢業生遍布南疆各地州、縣,兵團各師團黨政機關、基層單位、農區牧區,為自治區、兵團特別是南疆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國育才
今年暑假,39名塔里木大學優秀畢業生啟程奔赴南疆兵團基層,開展“三支一扶”。人文學院畢業生單紅偉說:“我愿意留在南疆,到基層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實現我的人生價值?!?/p>
像單紅偉一樣自愿留在南疆的學生還有很多。一代代塔大人為何愿意扎根南疆?“這和塔大的歷史淵源、精神傳承是分不開的?!彼锬敬髮W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傳輝指著佇立在校園里的王震將軍雕像說,“每年,新生的第一堂課就是來這里聆聽校史?!?/p>
“建校之初,師生們憑著一雙手和扁擔、筐子、坎土曼,在萬古荒原上開荒造田,治沙治堿,一邊學習,一邊建校。他們住的是地窩子,睡的是紅柳床,黑板掛在樹干上,講義放在膝頭上?!苯洕芾韺W院學生王健說,“他們的精神動力是什么?我覺得是對黨和國家的無限熱愛。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用行動詮釋塔大人的理想、情懷、責任和擔當?!?/p>
把優秀的人才輸送到南疆兵團基層是服務區域發展最現實、最直接的途徑,也是塔里木大學貫徹“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導向的不二路徑。張傳輝說:“進入新時代,塔大更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實踐能力、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p>
“60年來,我們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南疆,在國家高度重視南疆脫貧攻堅的新時期,塔里木大學將培養更多有用人才為南疆建設服務?!彼锬敬髮W黨委書記趙光輝介紹,圍繞南疆優勢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發展需求,學校積極籌建醫學、服裝與紡織專業等一批與產業轉型升級匹配程度高的專業。
服務南疆
“王教授,我們這里的棗樹葉子掉了一地,不知道得了什么病,你能來幫我看看嗎?”接到十四師二二四團職工的電話,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王新建就急匆匆地打包行李準備下鄉了。
“我剛去二二四團進行科技服務時,當地人都說這里種樹不活,種草不生。我們到地里示范修剪技術,在棗樹整形中將棗頭短截,很多農戶都反對。不過后來,看到剪掉棗頭的棗樹產量比別的棗樹高,職工們就開始信了。”王新建說,“科技是脫貧的金鑰匙,我們的任務就是把聽得懂、用得上的技術傳授給群眾。我們只有真心實意地為職工群眾服務,才對得起黨和國家的培養和重視?!?/p>
如今,二二四團紅棗收益越來越好,一畝地的產量從100多公斤提高到了兩三百公斤。
在南疆的田間地頭,像王新建這樣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他們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胡楊教授”“馬教授”“羊教授”“棉花教授”,常年帶著學生在各師團連隊和貧困鄉鎮里授課、培訓、調研。
“服務好南疆,始終是學校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張傳輝說,“學校建成了若干個科技示范基地,在南疆27個團場、12個縣市長期開展科技服務工作。20多個科技服務專家團隊,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推廣,累計培訓科技骨干3000多人次,職工和農牧民3.6萬余人次?!?/p>
塔里木大學學生也積極行動在服務區域發展的第一線。人文學院團委書記吳垠介紹,學校每年都會開展“萬名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組織科技、文化、衛生等團隊,深入南疆農村、連隊和社區,廣泛深入開展文化夜校、“大手拉小手”等活動;每年選派200多名大學生到基層中小學支教實習……
“作為塔大人,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在服務基層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在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南疆各族群眾脫貧致富的不懈奮斗中書寫我們的人生華章。這是每一名塔大人的理想?!彼锬敬髮W人文學院學生葉爾居別克說。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塔里木大學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扎根南疆、服務南疆、奉獻南疆則是塔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塔里木大學將始終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為黨和國家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壁w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