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2018年11月27日 20:07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60年前,一所特殊的大學——塔里木大學,在新疆南疆的腹地誕生了。在沙漠邊緣的塔里木河畔,19名老師和500多名學生,開荒造田,半耕半讀。天當房,地當床,田野做課堂;手拿筆,肩抗鋤,大地寫文章。60年過去了,這所被稱為離沙漠最近、離北京最遠、條件最艱苦的大學辦得怎么樣了?
正在田間地頭給農民職工講解紅棗種植技術的專家,是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的教授吳翠云。這些年,利用寒暑假和節假日,吳翠云已經跑遍了南疆各地的紅棗地,只要群眾有需求,她就會出現在田間地頭。
深入田間地頭,把科技服務送到基層去,解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一直是塔里木大學辦學的一個傳統。塔里木大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1958年10月,為了適應國家屯墾戍邊事業和開發塔里木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塔里木河農業大學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和塔里木河畔宣告成立,1960年,更名為塔里木農墾大學,2004年,正式更名為塔里木大學。
塔里木大學校長張傳輝說:“我們的老師們,他的科技成果,都非常接地氣,90%以上的科研項目,來自于南疆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實際。南疆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南疆需要什么技術,我們老師就研究開發什么技術;南疆需要什么樣的成果,我們就做好什么樣的成果轉化。”
吳翠云給記者展示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花了6年時間,從普通的駿棗當中選育出來一個棗的優系。它比普通駿棗個頭兒大了三分之一,紅色更純正,含糖量比駿棗略高,可以達到35%到36%。近年來,種植紅棗已經成為南疆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支柱產業。為南疆群眾選育一個紅棗優良品種一直是吳翠云的研究目標。為了這個新品種,吳翠云帶領課題組,用了兩年的時間,找遍了南疆所有的紅棗主產區,終于找到5個紅棗優良變異單株,通過對比觀察,最后選定了一個株系重點選育。吳翠云說,希望篩選的這個優良品系,能夠為南疆的百姓脫貧致富,助一把力。
吳翠云的父母是1962年支邊來到新疆的。吳翠云從小在南疆和田長大。1990年,吳翠云從塔里木大學果林專業畢業。受第一代塔大老師們扎根南疆的影響,她選擇留校任教。
這天,記者跟隨吳翠云去看望她的老師閆春雨教授。
今年82歲的閆春雨教授,是新疆著名的果樹育種專家,現在已經退休安享晚年。1961年,25歲的閆春雨從沈陽農學院大學畢業,主動要求從老家遼寧來到條件艱苦的塔里木大學任教,這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閆春雨教授說:“我們那個時候來,就知道響應國家號召,響應黨的號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設祖國。學校初期是半耕半讀,生活艱苦,那就是糧、油、肉、菜、錢你要自給。”
這次看望老師,吳翠云還帶來了一箱“新梨7號”。“新梨7號”的選育者正是閆春雨教授。當年閆春雨教授帶領吳翠云他們,歷時16年,千辛萬苦,終于選育成功具有早熟、豐產、耐貯存特點的優質梨新品種——“新梨7號”。如今,這一品種已經在新疆、河北、山東等地大面積推廣種植,推廣面積達18.6萬畝,平均每畝產值3.3萬元,有效地推動了農民脫貧增收致富。
在塔里木大學,像閆春雨、吳翠云一樣立足南疆做科研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中很多人都有另外一個身份——科技特派員。他們帶領20多個科技服務團隊常年活躍在南疆各地。
這天,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都先拜巴扎村的養雞戶買買提明家來了一位科技特派員。她叫格明古麗·木哈臺,是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副教授。這是格明古麗今年第12次來到買買提明家,指導他科學養雞。
買買提明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格明古麗老師重點指導墨玉縣的46戶貧困戶科學養雞,幫助他們增收脫貧。今年春天,格明古麗帶領學生給買買提明家免費送來了100只雞苗和飼料,還派學生在他家蹲點一個多月,手把手教他。
在塔里木大學,格明古麗致力于新疆地方品種馬和土雞資源的研究保護與開發利用。這幾年,格明古麗在南疆各地,重點培訓指導農戶在自家庭院里養殖經她進行品種改良后的和田黑雞,受益群眾3萬多人次,很多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買買提明賣掉了50只和田黑雞,加上其他收入,已經成功脫貧。嘗到甜頭,買買提明準備明年擴大規模,養殖150只母雞,專門賣土雞蛋。
除了走出去,塔里木大學還請進來,對有需求的基層群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技術培訓。
正在講授牛羊人工受精技術的老師,是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教授高慶華,學員都是來自南疆各地的鄉村畜牧防疫技術員。高慶華認為,傳統的養殖方式制約了牲畜的繁殖質量,要讓南疆農牧民的良種牛羊的數量快速增長,推廣人工授精技術是關鍵。
高慶華告訴記者,普通的羊羔育成以后賣1000元,引入良種公羊雜交的羊,可以賣到2000元,效益明顯,老百姓現在已經接受這種模式了,尤其是在南疆這邊貧困的地方,迫切需要。
高慶華1992年畢業于塔里木大學,現在是塔里木大學畜牧重點學科帶頭人。為了推廣品種改良,提高種牛種羊的利用率,高慶華還研究發明了一種能夠長時間保存牛羊精液的高效稀釋液,能使種羊的利用率提高10倍。
高效保存牲畜精液的稀釋液技術,以前只有國外公司掌握,配方保密,高慶華不信邪,決心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稀釋液。但是從頭研制談何容易。調制稀釋液的物質涉及十幾種,要試驗的配方比例組合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三年的時間,高慶華廢寢忘食,堅持攻關。
稀釋液研制成功,高慶華申請了專利,有幾家公司聞訊要出高價購買,但都被高慶華拒絕了,他決定在南疆無償推廣這項技術。如今,南疆的農牧民利用高慶華的稀釋液技術,已經生產良種羊羔近20萬頭。
高慶華說:“我和農民有感情,我對這片土地也有感情。我覺得我要為這個土地,為這兒的人民,做出我本職應該做的貢獻。我覺得論文,當然對我來說也需要,最需要的是把這個論文寫到大地上,寫到羊圈里。”
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說:“我們60年初心不改,我們的初心是什么?當年辦這所大學的時候就是為了開發塔里木,為了建設南疆,未來塔里木大學的發展,仍然這個初心不改,一定面向南疆、面向兵團、面向基層一線,讓我們的老師把論文寫在南疆的大地上,讓我們的學生把青春奮斗在南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事業當中,用我們塔大人不懈努力,為新疆的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新疆篇章,做出我們新的更大貢獻。”
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塔里木大學就是這樣接地氣。塔里木大學離大城市很遠,但它離農牧民很近,離脫貧攻堅很近。60年薪火相傳,它就像塔里木河畔的胡楊一樣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南疆。60年,這里走出了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他們當中85%留在新疆,68.5%扎根在了南疆。有人說,塔大師生的身上總有一股泥土味、羊糞味、牛糞味,這其實恰恰是群眾對他們最高的褒獎。
新聞鏈接:http://tv.cctv.com/2018/11/27/VIDEL8wp8CndysbRZGz4raMD1811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