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30 作者: 瀏覽次數:次
來源:多彩昆玉官方微信公眾號
盛夏七月,花果飄香。近期,塔里木大學黨委宣傳部胡楊·融媒體中心2024年校級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專項團隊走進第十四師及和田地區各科技小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記錄了一批扎根科技小院、練就興農本領、助力鄉村振興的塔大學子們的故事。
扎根土地做學問
走進昆玉紅棗科技小院,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魏煜軒,正忙著和農戶一起抹芽,翠綠的紅棗掛滿枝頭,長勢喜人。
魏煜軒的研究方向是棗樹生理與高效栽培技術,他已經在這里駐扎了近一年。無論寒暑,他始終堅守在田間地頭。
昆玉紅棗科技小院以第十四師紅棗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種植模式、省力高效栽培為核心,開展新品種引種示范、密植園改造、省力化栽培模式與技術、智慧棗園管理等研究,探索建立標準示范園,進行技術示范推廣。
據了解,二二四團種棗歷史悠久,目前以“懶漢型”棗樹為主,紅棗產量比較穩定。塔里木大學師生來到昆玉紅棗科技小院后,為二二四團一連帶來了“開心型”棗樹種植方法,豐富職工群眾的種植選擇,也為連隊發展紅棗產業帶來生機與希望。
同時,魏煜軒還致力于攻克酸棗苗在南疆地區的培育難題。他每年近乎全勤駐守科技小院,白天,他手持農具與設備,和農戶一同出門,在果園里“上躥下跳”,只為獲得一手準確數據;夜晚,他坐在簡易的“辦公桌”旁,仔細整理相關數據并及時歸檔。他將科技小院視為“實驗室”,以嚴謹細致的態度,研究解決酸棗苗培育問題。
“我要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林果產業發展的動力,助力職工群眾增產增收。”魏煜軒說。
2022年,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發布《關于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如今,全國已有1800多個科技小院。在西北邊陲新疆,塔里木大學申報的13個科技小院獲得支持建設,一批教師、研究生扎根生產一線,把論文寫在南疆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為鄉村振興發光發熱。
科技小院的建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塔大青年投身其中,他們帶著對農戶的真情、對農業的熱愛、對科技的執著,來到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與農戶們同勞作、同甘甜,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三農”工作。
深入農家解難題
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主要以新型連棟大棚的設計、建造及環境優化設計,光熱、地熱循環利用系統和配套技術,新型“種植磚”栽培方式及配套水肥一體化技術等方面展開科技研究,并與合作單位在科研項目申報和管理、日光溫室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設施瓜菜病蟲害識別、監測與綠色防控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多次科技培訓和科技服務。
“在這片以沙土地為主的區域,要實現瓜果蔬菜種植高效高產,水肥需求是極為迫切的。”該科技小院駐點研究生王一帆和李浩達深知水肥的重要性。
兩人長期扎根日光大棚,克服大棚內濕熱的環境,堅持日復一日做實驗,在作物水肥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針對當前土地貧瘠的現狀,我們積極探索通過科技手段改善土壤環境,以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采用了水肥一體化、地埋管加熱等技術,機械化運作模式減少了人工成本,只需一人在手機上操控,即可實現定時定點全流程管理。”王一帆說。
經過不懈努力,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該科技小院的試驗田也成為當地的“學術交流中心”,吸引眾多農戶前來參觀學習。
融入產業助振興
位于第十四師皮山農場的新疆皮山無花果科技小院以無花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依托,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建立合作,圍繞無花果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持續開展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實現了“學生培養——科學研究——企業生產——技術推廣——果農受益”的“政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
過去,皮山農場設施大棚的果樹產量不佳。無花果科技小院駐點研究生蔣偉嘉、羅文靜駐扎在此后,結合無花果水肥一體化、品種選育等研究方向,通過水肥實驗和樹形實驗,積極探索設施無花果優質高效高產技術,為無花果生產提供理論支撐,助力職工群眾增產增收。
近年來,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每年都會選派專家、教授到皮山農場與無花果科技小院駐點研究生一起開展科技服務,對無花果扦插生根率低、建園幼苗越冬成活率低、無花果肥水管理等技術瓶頸問題進行技術指導,提出解決方案,推動無花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科技服務顯實效
隨著塔里木大學科技小院建設的不斷推進,不僅為當地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先進的科技支持,更為農戶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據了解,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現已建立核心示范基地4個、田間試驗示范面積300畝,示范園平均畝產量達到600公斤以上,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0萬余畝;新疆和田大棚瓜菜科技小院年產量達7萬噸,年產值超兩億元,帶動當地2000余名農戶增收致富;新疆皮山無花果科技小院現已累計培訓10余次,受益職工群眾共計2000余人,為果農解決相關問題100多個,技術指導覆蓋面積約290畝。
明年3月份,塔里木大學新一批駐點研究生將分別來到這三所科技小院,接續開展科技服務,致力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持續助力農民增產增收,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