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春兵團
青春如火,雄雄燃燒,實踐為證,擲地有聲。今年暑期,兵團高校大學生懷揣著對祖國的無盡熱愛、對人民的赤子深情,奔赴天山南北的廣闊天地,投身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他們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中國,用實際行動在祖國邊疆書寫青春華章,在“三下鄉”社會實踐大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強邊共筑民族魂 青春聚力戍邊行
新疆政法學院“青春戍守邊疆夢 忠誠熱血兵團魂”暑期實踐團先后赴衣拉克素邊境警務站、排依克邊境派出所及達布達爾鄉邊境派出所,實地體驗邊疆巡邊的艱辛,切實感受守護邊疆的重大責任與神圣使命。
“冷的邊關熱的血,邊境線長腳丈量。山河一寸不能讓,愿灑熱血獻疆場。”在巡邊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積極與邊防官兵交流,學習邊防知識和技能,參與邊境地區環境保護工作。不少成員在巡邊的路途上出現缺氧、頭暈、臉頰凍傷等狀況,但他們毫無懼色,彼此扶持,手拉手堅定前行。手套太滑就脫掉手套,背包太重就丟掉無關緊要的東西,渴了就俯身河畔飲冰河水解渴,心生退意就齊聲高唱鼓舞人心的《邊關戰歌》。
巡邊的同時,他們也一路探尋英雄故事。在衣拉克素邊境警務站,實踐團成員輕撫著黨團活動室中存放的158面國旗,感受著濃厚的愛國情懷。在排依克邊境派出所,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聆聽所長彭明有講述當地文化歷史和在衛國戍邊中涌現出的感人肺腑的事跡。
一代代戍邊人、一段段巡邊路、一件件感人事,展現出了邊防部隊官兵、移民警察和塔吉克族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和筑牢邊防長城的生動實踐和堅定信念。實踐團成員深受觸動,紛紛表示將以實際行動學習邊防人員的無私奉獻,將這份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傳承下去。
傳承中華文化 共筑精神家園
“我從六年級開始學習書法,這次塔里木大學的哥哥姐姐們來這里教我們寫書法,還為我們送來了書法用具,我很開心。”第十四師昆玉市皮山農場中學初二年級學生祖力皮亞·麥麥提在參加完別具意義的書法課后,滿懷喜悅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第十四師昆玉市皮山農場中學,塔里木大學“翰墨映天山,文化潤疆南”文化潤疆社會實踐團開設的書法小課堂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參加。

課堂上,實踐團成員既重視理論教授,也不忘實踐教學,在傳授書法技法的同時,也將國學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孩子們,為學校創作了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悄然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實踐團團長李旻自豪地說:“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南疆這片熱土,這是我作為胡楊學子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

在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第三師圖木舒克市、第十四師昆玉市和南疆五地州的15個市、縣等地,實踐團的身影無處不在。他們深入基層,開展書畫進鄉村(社區)、書畫支教、公益課堂、篆刻巡展、公益講座及傳統文化交流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他們通過發揮傳統書畫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聚焦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動服務文化潤疆的偉大事業。
“能有這么一支大學生團隊,在我們少數民族鄉持續開展傳統文化潤疆活動,為我們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一師阿拉爾市托喀依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張博興感慨道。
服務基層實踐 彰顯青年擔當
“孩子們,謝謝你們!有你們在,我們不孤單。”這是石河子大學青馬工程主體班學員走訪第八師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五小區,慰問獨居老人時,一位老人熱淚盈眶地表達的情感。“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能夠用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帶來一點點溫暖,這就是最大的幸福。”學員馬榮添說。

在這個暑期,石河子大學青馬工程主體班的106名學員組成了政務實習實踐團,分成13個小分隊,紛紛奔赴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第八師石河子市等地,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政務實習。實習期間,學員們不僅深入了解政府工作的日常運轉,更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了自身能力,拓寬了視野。
在街道社區的政務實習中,學員們協助舉辦了普法宣傳、健康知識講座、社區老少共建、百姓大舞臺文藝匯演等惠民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為居民帶來歡聲笑語,加深鄰里之間的情感聯系,還讓整個社區洋溢著溫馨與和諧。青馬學員們在質樸淳厚的街道社區中,繪就屬于石大人的一抹鏗鏘底色。

青馬班學員的身影不光在街道和社區。在科技局,他們深入企業,協助科技賽事,感受創新的力量;在生態管理局,他們參與巡查和樣本采集,踐行綠色理念;在衛健委,他們投身疾病防控,解決群眾健康難題。為更好地服務群眾,青馬學員們在每次基層服務后都會進行滿意度調查,以此了解群眾的真實需求和期望,不斷改進服務,提升工作效能。他們的付出不僅體現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為基層服務的優化提升注入了新的動力。
“這次政務實習對學員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社會實踐經歷,他們的優異表現獲得了實習單位的高度認可,這不僅是對‘青馬工程’育人成果的一次檢驗,也是對石河子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證明。”實踐團指導教師、石河子大學團委基層建設部部長馬永澤表示。
激揚青春夢想 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與都市的劇場截然不同,這里沒有耀眼的燈光,沒有宏偉的熒幕,沒有流暢的播放設備,也沒有完備的硬件設施。然而,每一場演出的準備卻是同樣的認真與虔誠——《中國青年報》成為他們的劇本,團隊成員相互抽背臺詞,精心整理服飾,細心調試設備,上臺、走位。雖然新舞臺,卻是老班底。
懷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石河子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赴喀什地區布拉克蘇鄉民族團結實踐團先后來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喀熱開其克鄉比納木村、喀什地區疏勒縣巴合齊鄉喀勒克村、疏附縣布拉克蘇鄉吐爾恰巴格村、代蘇村等地,將他們的原創情景劇《紙間故事》搬上鄉村大舞臺,促進兵地攜手共同繪就民族團結同心圓。

《紙間故事》將《中國青年報》擬人化為故事的主人公,透過報紙的視角,精心設計四個篇章,串聯起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線索,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華兒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輝煌歷程。
隨著演出的落幕,實踐團成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和深刻的感悟,將繼續在兵地融合、民族團結的道路上前行。演員黃佳慧說:“她們指著我的報紙裙,清晰地念出‘中國青年報’這幾個字,笑容是那么燦爛。以前是給大學生演出,沒想到小學生也這么喜歡我們,他們叫我‘報紙姐姐’。”

他們的故事和努力,不僅贏得了村民們的喜愛和尊重,更在每個人心中播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剛剛初中畢業的買買提·吐爾遜感慨地說:“感謝哥哥姐姐們過來為我們演出,將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向你們學習。”“這次演出非常精彩,同學們還送給我女兒幾份《中國青年報》。希望他們能經常來村里演出,我一定會帶著孩子來欣賞精彩節目。”村民迪麗孜巴·買買提艾力也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Ze6ADHvn6_We1f1_vXbd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