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上圖為20世紀50年代,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開發前的面貌(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提供);下圖為石河子夏日美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宣傳部提供)。新華社發半月談記者 李自良 何軍 高晗 孫哲 茍立鋒
作為兵團的圖騰,坐落于新疆石河子市開拓者廣場的“軍墾第一犁”,常引來不少游客駐足圍觀。在銅雕跟前,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正拆字說“疆”:疆字的右半邊,上邊一橫是阿爾泰山,中間一橫是天山,下邊一橫是昆侖山。上下兩個田字,分別指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左半邊有一張“弓”,“弓”里護著“土”,代表“屯墾戍邊”,說的就是兵團。
屯墾廢,則邊疆亂;屯墾興,則邊疆寧。2000多年前,西漢中央政權在新疆開啟大規模屯墾戍邊。1954年黨中央決定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通過創造性轉化歷史遺產,讓“屯墾戍邊”的戰略之舉在西北邊疆延續。70年來,一代又一代兵團人扎根沙漠周邊、風頭水尾,在戈壁荒漠上興建家園,開創共和國屯墾戍邊偉業,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形成維穩戍邊新優勢
“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后頭,界河邊上種莊稼,邊境線旁牧羊牛。”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界上,界河阿拉克別克河蜿蜒流淌。兵團第十師185團護邊員馬軍武檢查完桑德克龍口的水源,騎著摩托車返回哨所。登上瞭望塔,他又舉起望遠鏡眺望遠方……這是馬軍武30余年來的工作日常。

??兵團十師185團職工馬軍武(右)在巡邏途中(2021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兵團成立至今,一批批像馬軍武一樣的戍邊衛士,如同一棵棵挺拔的白楊,矗立在2000余公里的邊境線上。目前兵團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項目齊全、功能完備、資源共享的邊境基礎設施體系,常態化落實邊境管控措施。馬軍武與妻子巡防30余年的哨所,目前周邊已新設多個執勤點,夫妻哨由此不再孤單,兩人的相依變為一群人的堅守。
近年來,兵團邊境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高科技裝備持續投入使用,實現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兵團在西北邊陲構筑的銅墻鐵壁愈發牢固。
邊防鞏固,社會穩定,關乎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而兵團就是維護新疆穩定的“壓艙石”。近年來,兵團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扎實做好安邊固疆各項工作。

??巡邊隊員出發前,兵團三師葉城二牧場三連黨支部書記劉前東(左一)叮囑巡邊重點、安全事項(2020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完成維穩戍邊的職能,民兵隊伍建設是關鍵。為打造全國一流的民兵隊伍,兵團以35歲以下農牧一線職工為主體,組建基干民兵隊伍,由武裝部統一管理,嚴管嚴訓,確保隨時拉動。“兵源”的充足使民兵隊伍結構優化成為可能,基干民兵中黨員、退役軍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相較改革前大幅提高。
隨著連隊土地承包權、職工身份、民兵義務“三位一體”新機制的落地,連隊職工、民兵全部實名制管理并“退一補一”。不少了解兵團、對兵團有感情的職工子女近年“回流”,從地方回到團場,壯大兵團職工隊伍。
每年冬季農閑時期,兵團都要大規模組織民兵集中訓練。天山南北雪地之上,民兵訓練熱火朝天,一位第四師可克達拉市邊境團場的干部表示:“現在是真刀真槍訓練,大家手上都是口子。”
深化改革壯大實力
和平解放后,新疆百廢待興。發展生產,改變當地一窮二白落后面貌,成為兵團成立之初面臨的一場“硬仗”。本著“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兵團進駐戈壁沙漠,在不毛之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創造出一個個屯墾奇跡。
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體制,充分發揮集約化和高效率優勢,確保先進生產技術有效覆蓋每個行業領域,一度助力兵團跨越發展。但隨著時代變化,昔日的優勢逐漸消退,兵團職工群眾積極性難以提升,兵團國有企業大而不強問題愈發凸顯,對年青一代而言吸引力大不如前,部分基層團場一度面臨老齡化、空心化危機。
在黨中央部署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深化改革于2017年正式啟動。

??這是9月4日在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四團玉園鎮拍攝的苜蓿飼草種植項目(無人機照片)。
當地通過在沙漠戈壁種植飼草,起到防風固沙作用。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在基層,兵團深入推進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以打破連隊“統一種植,統一農資采供,統一產品收購,統一農機作業,統一產品銷售”的“五統一”管理體制為目標,通過土地確權入戶等改革措施,充分釋放職工群眾積極性、主動性。
“大家有了身份地,自己給自己干,積極性一下就上來了。”兵團第五師雙河市81團副團長周敬祖說,盡管當地早就引入了經濟作物夏黑葡萄,但連隊統一經營時職工積極性、主動性有限,“現在葡萄品質逐年向好,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后,兵團基層團場實行土地、職工、民兵“三位一體”,職工的身份地就是“自主經營田、民兵義務田”,職工在享有身份地權利的同時,必須按規定參加民兵組織,履行民兵義務,堅持訓練執勤,服從指揮調度。
與兵團屯墾事業一同發展壯大的還有兵團國有企業。作為兵團黨政軍企合一特殊體制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國有企業也一度面臨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經營狀況不佳的困境。

??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奇臺農場種植著小麥、玉米等作物的農田(5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為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兵團相繼合并重組成立中新建物流集團、兵團能源集團、兵團文旅集團等一大批更加契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企業,將164家國有“僵尸企業”全部出清,國有企業實現了“止血止虧”和“瘦身健體”。截至去年底,兵團國有企業資產總量超過6500億元,較改革前增長38.8%。
“我們堅決壓減長期虧損、缺乏核心競爭力、與主業缺少互補性的企業。”天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強說,作為工農商一體化的兵團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正是通過深化改革,企業近年來才實現了高質量的高速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啟動以來,兵團在基層團場、國有企業、財政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2023年,兵團生產總值達3696.58億元,比上年增長6.9%,人均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兵團糧食總產增量90.6萬噸,以占全國0.39%的種植面積創造了全國增量10.2%的優異成績。
兵團精神凝心聚力
成立70年來,來自五湖四海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在兵團精神的感召下,投身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壯麗事業。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作死亡之海,但70多年前卻被戰友們征服過。”最后一位健在的沙海老兵楊世福老人說。1949年的冬天,楊世福和戰友晝夜徒步行軍,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解放和田。楊世福回憶說:“我和戰友們手拉著手,走一步退半步,狂風卷著沙礫,像刀子一樣打在人臉上,但我們硬是走過來了。”和田解放后,老兵們就地轉業、鑄劍為犁,住低矮的地窩子,喝苦咸澇壩水,在亙古荒原用雙手開墾出萬畝良田。

??游客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反映“戈壁母親”的展臺前參觀(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熱愛祖國,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無私奉獻,扎根天山南北,無怨無悔屯墾戍邊。楊世福等軍墾老兵用實際行動踐行何為兵團精神。2018年,沙海老兵的故事被拍成電視劇,兵團精神通過銀幕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位于石河子市的兵團軍墾博物館里,一件打滿補丁的軍大衣格外醒目。洗得發白的軍大衣衣袖上,因一層又一層的補丁而變得僵硬挺直,羊皮破了補上棉布,棉布破了墊上紗布,一塊巴掌大小的地方就有15塊補丁,整件軍大衣補丁多達296塊。“看著這件軍大衣,仿佛置身在兵團成立之初艱苦創業的現場。”博物館館長甘霖說。
為更好講好兵團故事,博物館挑選300多件館藏文物進行3D掃描并制作成課件,在當地100個社區、43所中小學授課。同時,博物館還對包括軍大衣在內的9件國家一級文物進行修復和復制,積極開展外出巡展,讓紅色文物“走出去”“活起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畢業后選擇扎根兵團發展事業、開拓人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因受兵團精神感召而留,再親身踐行和弘揚兵團精神。

??為國巡邊50余年的魏德友老人在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上放牧巡邊(2021年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位于南疆盆地的圖木舒克是一座年輕城市。傍晚行走在圖木舒克的街道上,河水川流不息,綠樹隨風搖擺,自行車騎行隊伍穿行而過,籃球場上歡呼聲此起彼伏,電影院外則聚滿了剛剛散場的年輕人……新疆政法學院教師謝子良下班后經常在城市綠道散步。2019年,他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從老家湖南來到圖木舒克,成家、立業、結婚、生子。謝子良說:“如今的圖木舒克市,充滿了活力、希望,在這里大有可為。”
塔里木大學是兵團建在沙漠邊緣、胡楊林中的大學,從成立至今,一直如胡楊般堅守大漠。建校66年來,塔里木大學培養輸送了10萬余名畢業生,85%的畢業生在新疆就業,69%的畢業生扎根南疆。塔里木大學校友、昆玉市225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專業技術員趙升明說:“作為基層農業干部,腳上沾了多少泥,對農民就有多少情。”10年前,河南小伙趙升明來到新疆,現在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新聞鏈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185248?d=134da0f&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