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宣傳部
端午節到了,大家吃粽子了嗎?作為端午節必吃的美食,大家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①粽子的由來
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
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 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地區、不同口味的粽子吧。
②蜜棗紅豆粽
蜜棗紅豆作為南北方最常見的粽子,相信大家都應該吃過。北方蜜棗粽個頭較大,多呈三角或斜四角形,南方粽葉也會因為南北差異而不同,南方一般以箬葉、箸葉為主,北方以新鮮的蘆葦葉為主,以白糯米為主,餡料多選擇金絲蜜棗、紅豆、豆沙,味道清爽甜蜜。
③蜂蜜涼粽
蜂蜜涼粽始于唐代,是由唐代“燒尾宴”上的“賜緋含香粽”演化而來的,是陜西關中和陜南一帶特有的傳統夏令小吃,其形似 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別有風味。
④大黃米粽
在諸多品種粽子里,歷史最悠久的,當首推內蒙古的大黃米粽子,從古至今流傳已千年,一直為當地居民喜愛。它使用精選黃黍米原料,夾以 金絲棗,用粽葉包裹煮制而成,揭開粽葉之后,只見澄黃的黍米中嵌著紅艷的棗子,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蘸著白糖食用,特別軟糯清香,不僅如此,,大黃米粽子還具有健脾養胃、祛暑氣的功效,非常適合炎熱的夏天吃。
⑤竹筒粽
竹筒粽產自云南,是文山州等地區的特色美食。多以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作為容器,用糯米或香米輔之紅棗、紅豆、果脯、香腸、肉等餡料,其色澤新綠,伴隨著嫩竹的清香,味道馨香可口。竹筒粽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0年,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⑥堿水粽
堿水粽當屬廣東的最出名,是廣東特色粽子之一,最初是用草木灰泡黃黏米,后來逐漸變成了用小蘇打泡白糯米,色澤橙黃,晶瑩透亮,入口軟糯,味甜而具有箬葉的清香。此粽除拌糖吃外,還可用蓮子、火腿、香腸、棗泥等精細原料做餡,制成各種風味的品種。
⑦肉粽
肉粽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閩南地區以及臺灣、東南亞等地區的一道特色傳統美食,作為端午節節日食俗。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綠豆,有的還會加入咸蛋黃、冬菇、蝦米、瑤柱、栗子、花生、叉燒肉餡,作精細,歷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味道鮮美香咸,屬廣東、海南地區較為出名。
端午佳節年年有,美味粽子不離口,粽香百味,你饞了嗎?(文/賀心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