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媒體中心

“一條街,一個銀行,一個商店,一個郵局,一所學校,一棟樓房。”這六個“一”,是種惠賢教授初到塔里木農墾大學的第一印象。
6月29日下午,塔里木大學建校初期老教師種惠賢教授在接受電話訪談中,帶領”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走進了她與塔里木農墾大學的那些故事。
1964年,種惠賢從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自覺服從黨和國家的號召,毅然選擇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決然從西安來到了塔里木。
“來到塔里木農墾大學的那一天,正好是個中秋節,我們所有人都席地而坐,背靠背,看著月亮,彼此分享著各自的心事,大家相互鼓勁,相互打氣……”
往事歷歷在目。今年已經79歲的種惠賢教授,依舊還清晰地記得,在去往塔里木農墾大學的路上,卡車壞在了半路,她可是個著急。后來車修好了,終于趕到了塔里木農墾大學。
沒有絲毫的抱怨和退縮,一來到塔里木農墾大學,種惠賢教授立馬投入到工作當中來。來到學校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所有人都鼓足了勁,要把化學實驗室建好。大家每天都忙的昏天黑地,實驗室最后建成了。“當年,我們是艱難的、忙碌的,但也是快樂的、幸福的。”種惠賢教授說。
有一年,我的大女兒患上了重度肺炎,需要用救護車轉到阿克蘇。那時正值三月,天氣寒冷,塔河水流湍急,我只能抱著不滿一歲的大女兒在河邊等,整整等了一天一夜的救護車,也沒有等來救護車,最后還是坐的拖拉機去的阿克蘇。
“等到了醫院,孩子已經報病危了,當時醫療條件很不好,有3個相同病情的孩子,只有我的孩子僥幸活了下來,這條河我終生難忘。”回憶起那個艱難困苦的歲月,種惠賢教授的聲音嗚咽了。
“當時的條件很艱苦,物資也很匱乏,但是我們的內心總是充滿干勁,再苦再累也感覺不到!”種惠賢教授用苦盡甘來,概括了她曾經那個歲月的艱難經歷,“如果問我是哪里人,我一定會說,我是新疆人,我在新疆待了半個多世紀,我把青春獻給了這里,我無怨無悔!”
“想起那一天的場景,我仍然心潮澎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讓在場的老師、學生萬分激動,大家都站起來,熱烈歡呼,我也十分激動,這是黨和國家對幾代塔大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呀!”
人生如潮,漲退更迭;苦盡甘來,無怨無悔。在塔里木農墾大學任教37年來,種惠賢教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
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熱愛偉大祖國,培養了一批批愛國愛疆、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了一批批扎根邊疆、獻身邊疆的屯墾戍邊、維穩戍邊人才。
在種惠賢教授的影響下,她的兒子和兒媳也毅然選擇留在了塔里木大學工作,從母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延續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
“雖然我們沒辦法經歷那個年代,但是通過種惠賢教授的描述,我能夠感受到她們那一輩的不容易。”塔里木大學“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工商管理類2021級1班王和說。(文/陳雪梅 魏安祺 攝/米精糧 視頻/王翔 米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