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媒體中心
時光,稍縱即逝,所有的陳年過往,如黑白的老故事片,在眼前虛晃就消失無蹤,回首,一代又一代戍邊人如胡楊樹,矗立在祖國的邊疆。

“當時我第一次出遠門,從來沒有去過那么遠的地方,轉了五次車,從上海到新疆,從烏魯木齊坐了兩天車到了阿克蘇,然后又從阿克蘇乘了一輛拉化肥的大卡車,搖搖晃晃一百公里才到了塔里木農墾大學……”
7月5日,退休老教師徐邦發教授在接受塔里木大學“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電話訪談時說。
1964年,徐邦發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年少的他壯志凌云,主動服從國家的分配,到邊疆教書育人。
剛到塔里木農墾大學時,正趕上農忙時節,“到了學校以后,這么大個學校,看不到幾個人,空空蕩蕩的。”徐邦發教授笑著說。
60年代是很苦的,我們吃不到肉,吃不到魚,早上吃個醬菜,中午有蔬菜吃就不錯了,當時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
因為當時著急要上班,沒有時間煮熟,把米泡一下就直接吃了,當時就叫泡飯,就是這樣過的,沒有雜糧。
我在塔里木農墾大學工作了近四十年,我的兩個兒子都在阿拉爾中學讀的書,妻子在塔里木農墾大學教遺傳學。”
“黨和國家對我們這么好,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為國家做貢獻。”徐邦發教授希望年輕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扎根邊疆、奉獻邊疆,培養更多建設邊疆的優秀人才。
新疆人更要建設新疆。埋下建設邊疆的種子,不斷澆灌、奮斗,待到開花結果,便是人生圓滿之時。徐邦發教授希望青年學生留下來,能擔負起建設新疆的重擔。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懦,進取壓倒茍安。屯墾戍邊的一腔熱血數十年不改,徐邦發教授把37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邊疆,奉獻給了塔大。
老一輩塔大人像胡楊一樣,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有著對抗惡劣環境的毅力,不懼黃沙漫漫,不懼惡劣氣候,默默堅守,無私奉獻。
“當時那么艱苦的環境下,像徐邦發教授一樣的很多老胡楊們,為了屯墾戍邊付出無數汗水,歷經過很多苦難,創造了那么多奇跡,讓我們好敬佩。作為新時代的胡楊青年,我們要堅定信念,牢記初心,刻苦學習,努力奮斗,為建設塔大、建設南疆,作出我們的應有貢獻。”塔里木大學“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動物科學2021級1班王普同學說。

(文/陳雪梅 何瑜 攝/馬存金 視頻/王翔 米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