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7-13 作者: 瀏覽次數(shù):次
————兵團2021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事跡展示
來源:宣傳部
李志軍,女,教授,中共黨員。主要從事干旱區(qū)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特別是在瀕危物種胡楊、灰楊保護生物學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973前期預研項目(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2項,兵團科技計劃項目7項,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態(tài)脆弱性評估及遺傳資源評價、胡楊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遺傳資源保育恢復技術研發(fā)、示范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多維保育恢復關鍵技術及應用”經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評審,評價為“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2016、2021年度兵團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1項,為推進胡楊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育恢復技術的科技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
扎根邊疆做科研 潛心育人做貢獻
保護胡楊的初心讓李志軍一頭扎進胡楊林,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的研究。剛走出校園來到野外調查,困難遠比想象的多。胡楊的研究在每年的4-10月開展,夏天氣溫很高,還時常伴著沙塵暴,沒有住的地方,胡楊林旁廢棄的平房就是臨時的家,雖然條件艱苦、困難重重,但李志軍和團隊一直堅持在胡楊林里收集信息、做調查研究,不曾放棄。每次進胡楊林調查,每天要走路走兩三公里才能走到林子里頭,經常是鞋底被堅硬的刺扎穿,腳掌被扎的鮮血淋淋,拔掉刺依然一拐一拐的繼續(xù)在林子里調查;為了研究胡楊的開花結果、生長特性,她會在胡楊樹上爬上爬下采樣、測定;為了研究胡楊繁殖更新特點,她要和團隊一起挖數(shù)十條樹根,研究結束后還要進行全部回填,一天下來的野外調查采樣年輕人都會感覺要虛脫了。在調查過程,經常會碰到大風天氣,連路都看不清的事情是常有,碰到大風天氣,住在窗戶玻璃不完整的的旅店,晚上一刮風第二天早晨起來被子、臉上全是土,有的旅館甚至連門閂都沒有,還得拿床把們頂著。在如此艱苦和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下開展研究工作,李志軍從未抱怨也從未退縮,依然是樂呵呵的干了二十多年。教學科研三十多年來,李志軍也如大漠中的胡楊一樣,把根深深地扎進土里,抵御著風沙,播散著綠蔭,言傳身教地影響著一批批學生,傳承著“胡楊精神”,也正是因為這種“胡楊精神”讓她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英才”一層次培養(yǎng)人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英才”一層次培養(yǎng)人才,成為胡楊研究的領軍人才!今天,已經奮斗了近40年的她依然穿梭在全國各地的胡楊林里,去追尋她和胡楊的約定!
富民興疆在基層 科技助力鄉(xiāng)村興
李志軍潛心鉆研胡楊研究,二十幾年來堅持不懈地奔波在胡楊林中,將胡楊林繁殖更新技術理論體系直接應用在天然胡楊林保護恢復工程中。通過多年的研究,揭示了胡楊和灰楊繁殖機理及種群生存發(fā)展的繁殖適應對策等重大理論問題,填補了胡楊、灰楊保護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空白,研究提出“引洪灌溉技術+引洪灌溉水量調控技術+延伸式分段圍欄封育技術+斷根萌蘗更新技術”構建的延伸式分段圍欄封育克隆繁殖更新技術體系;構建“引水漂種技術+水量調控技術+人工輔助播種技術+優(yōu)良種苗繁育技術”體系,她帶著技術、帶著團隊,深入到各地政府開展的胡楊林生態(tài)保護工程中,開展胡楊林保育恢復的技術推廣應用、科普宣傳及技術培訓,推進了胡楊林生態(tài)保護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她帶領團隊,跑遍了新疆58個縣市、疆外7個縣市的胡楊林分布區(qū)調查研究,累計收集了4000余份胡楊種質資源,研究確立中國急需保護的33個遺傳多樣性保護單元和665份核心種質的保護方案,建立中國胡楊資源數(shù)據(jù)庫和胡楊種質資源圃,為中國胡楊遺傳資源精準有效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她帶領團隊,從分子水平攻克了胡楊苗期雌雄鑒定的難關,解決了胡楊防護林建設和行道林建設中優(yōu)選雄株的難題。二十多年來,李志軍教授潛心胡楊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受到社會廣泛關注,3次受到兵團電視臺的專題宣傳報道,1次受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電視臺專題宣傳報道,1次科普宣傳報道走進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多次科普宣傳活動走進地方新聞網站,在人才隊伍培養(yǎng)和服務地方生態(tài)建設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
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和應用實踐過程中,李志軍發(fā)現(xiàn)科學研究無止境,天然胡楊林保護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探索和實踐!她希望在未來,基于高校和地方政府建立一個天然胡楊林保護聯(lián)盟,構建保護監(jiān)測基地和信息網絡平臺,打造一支胡楊林保護的專業(yè)管理隊伍,為中國和世界胡楊林保護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