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稿:宣傳部 來源:生科院
李志軍,女,中共黨員,塔里木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干旱區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特別是在瀕危物種胡楊、灰楊保護生物學研究方面,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973前期預研項目(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2項,兵團科技計劃項目7項,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估及遺傳資源評價、胡楊林生態系統和遺傳資源保育恢復技術研發、示范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多維保育恢復關鍵技術及應用”經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評審,評價為“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2016、2021年度兵團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1項,為推進胡楊林生態系統保育恢復技術的科技發展和進步做出突出貢獻。
她被業內同行譽為“胡楊公主”,十幾年來,堅持不懈奔波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廣袤的大地上,只為收集保存極端干旱區那些頻于滅亡和有價值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她潛心鉆研胡楊,二十幾年如一日,將胡楊林繁殖更新技術理論體系直接應用在天然胡楊林保護恢復工程中。通過多年的研究,揭示了胡楊和灰楊繁殖機理及種群生存發展的繁殖適應對策等重大理論問題,填補了胡楊、灰楊保護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空白。她帶領團隊,跑遍了新疆58個縣市、疆外7個縣市的胡楊林分布區調查研究,累計收集了4000余份胡楊種質資源,研究確立中國急需保護的33個遺傳多樣性保護單元和665份核心種質的保護方案,建立中國胡楊資源數據庫和胡楊種質資源圃,為中國胡楊遺傳資源精準有效保護奉獻了智慧和青春。
在長期開展的科普培訓工作中,李志軍帶領團隊,在2004-2020年的十五年間,多次舉辦了主題為瀕危物種胡楊保護管理、土地規劃與產業結構調整、水資源管理戰略、荒漠化治理、替代生計與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交流的研討會,開展了瀕危物種保護技術培訓、生態農業技術培訓、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技術培訓、荒漠化防治技術培訓、替代生計技術培訓活動,以多種形式宣傳胡楊的保護。對推動塔里木盆地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促進區域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具有極其重大的實踐意義,對區域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長期開展瀕危物種胡楊、灰楊保護生物學研究,為新疆胡楊林保護做出突出貢獻。通過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李志軍及其團隊揭示了胡楊和灰楊繁殖機理及種群生存發展的繁殖適應對策等重大理論問題,填補了胡楊、灰葉胡楊保護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空白。構建多種胡楊幼苗培育體系,并在荒漠河岸胡楊、灰楊林恢復中廣泛應用。跑遍新疆胡楊林分布區,從分子水平上明確中國胡楊、灰楊遺傳多樣性分布格局,提出胡楊33個、灰楊13個遺傳多樣性保護單元及其保護策略,應用于胡楊林的保護。發表多部論著和研究成果,成為促進胡楊、灰楊林保護的重要途徑,為天然林基因資源的精準有效保護和胡楊林生態系統恢復做了出有益探索,為后人提供了參考和幫助。
李志軍常年專注于胡楊物種和資源研究,把畢生心血投入到胡楊種質資源和文化保護的搶救性研究和挖掘,用心用情用力踐行了一名教師對于科學研究的執著和專注。(通訊員/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