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9-07 作者: 瀏覽次數:次
統稿:宣傳部 來源:園藝與林學學院
《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以“南疆有位核桃公主”為題報道了她的先進事跡,肯定了她對南疆核桃提質增效和脫貧增收的貢獻。她十五年來一直圍繞新疆核桃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硬殼等果實品質形成機制、優質綠色輕簡栽培技術研發及應用開展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她就是塔里木大學園藝與林學學院的張銳教授。
扎根南疆作貢獻
南疆核桃占林果業產值30%以上,是發展農業經濟、穩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但南疆核桃也一直存在良種率低,栽培管理技術粗放,產業效益偏低等問題。鑒于此,張銳帶領團隊長期堅持開展新疆核桃種質資源系統收集與評價工作,先后明確了野生核桃是栽培種薄殼核桃的起源,以及絲綢之路是影響新疆老齡核桃種質資源分布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生長素合成差異造成核桃殼木質素不均衡沉積的理論,闡明了核桃露仁的主要原因;同時申報了“秋實”等6個薄殼核桃優良品種,研發和集成了核桃優質綠色輕簡栽培技術體系并示范推廣200余萬畝,有力推進了南疆核桃產業轉型升級。
張銳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和省部級項目15項,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在《園藝學報》、《果樹學報》、《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制定地方標準11項,申請或授權專利5項。因在科學研究和產業服務方面表現突出,申請人的事跡先后被中國教育電視臺、學習強國等50余家媒體報道,并被聘為新疆林果科技支撐首席專家(2021-2025)、和田地區林果特聘專家(2018-2022),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21)”、“人社部事業單位三區三州科技扶貧記大功獎勵(2020)”等國家和省部級榮譽或獎勵20余項。
以身作則育新人
張銳不僅在專業技術方面兢兢業業、耕耘奮斗,更對學生循循善誘、關愛有佳。她始終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對學生既有嚴格要求,又有親人般的關愛。在課堂上,她給學生講解專業知識和人生的道理;在實驗室里,她以身作則,嚴謹治學的科研態度又讓學生敬佩。每次,她都會精心為回家的學生們準備方便面、面包等食品,叮囑旅途注意安全。她還為家庭貧困學生的弟妹們購買相關學習資料和書籍,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張銳還利用暑期家訪和科技服務的機會,看望和田縣福利中心的孩子們,為他們送去了善款和教具,把每一個需要關愛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對待,教導他們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努力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為培養“一懂兩愛”的新時代新農科人才,她堅持帶著學生深入鄉村連隊開展專業實習實踐、生產調研和科技服務,提升他們實踐運用和探索知識能力,讓同學們更加了解新疆和兵團,在祖國西北邊陲書寫出彩華章。
科技助農成果豐
2021年,張銳帶領核桃研發團隊加入設立于溫宿縣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溫宿核桃科技小院,聯合疆內外研究團隊,采用“高校+產區+企業”模式,共同開展核桃機械化、核桃新型水肥耦合栽培管理技術等集成與示范推廣,通過搭建政產學研用平臺,服務阿克蘇地區核桃產業經濟,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科學素質的提升。溫宿核桃科技小院建成后,農民可以第一時間找到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也能加快轉化,實現了農業科技與‘三農’需求零距離對接、零費用培訓,為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貢獻了力量。
她常年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完善了“科技特派員幫扶行動”+“示范地”+“農民技術員”的推廣體系,建立了“提質增效現代示范園”等園(區)3465畝,累計培訓2萬余人次。在科技服務的推動下,近三年南疆核桃在林果產值中的占比增加了20%,核桃從業人員人均收入增加624元/年,顯著提升了南疆核桃產業的經濟效益。(通訊員/彭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