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稿:宣傳部 來源:農學院
王蘭,女,漢族,1968年6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自治區“天山英才”、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塔里木大學“植物病理學”學科帶頭人,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新疆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天山英才”,新疆農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專家組專家。農業部農藥藥效試驗殺菌劑負責人。

多次榮獲塔里木大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記功”、“嘉獎”等榮譽,教學成果獲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獎、塔里木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二等獎和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出版專著6部,發明專利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兵團項目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5項,發表論文60余篇;榮獲兵團“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兵團賽區選拔賽創新組優秀獎、塔里木大學創新創業二等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等多項賽事優秀指導老師。主講《普通植物病理學》、《農業植物病理學》、《有害生物鑒定與監測》等近10門課程。
扎根南疆,丹心育桃李
1992年,王蘭老師從石河子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塔大任教,成為一名光榮的植物保護專業教師。30多年來,她兢兢業業,潛心鉆研,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現已成為新疆植物病理學界有影響力的專家教授、博士導師。從本科畢業工作至今,談到為什么對塔大教師崗位這么長情,深耕教書育人事業這么長久。王蘭老師說道:“在塔大從教三十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30年的教師生涯里,我見證過身邊不少同事、朋友相繼改行、調離,這個過程中我也有過對職業生涯的迷茫,也曾有很多機會離開塔大,到生活環境和科研條件更優越的單位去工作。但是塔大多年來沉淀的‘胡楊精神’一直影響著我、激勵著我,思量再三,最終還是選擇留下來了”。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中,她注重言傳身教,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她以“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為目的,將基本理論、前沿專業知識相互連接起來,精心設計教案,備課詳盡,將教書與育人的職責扎扎實實的融入大學生的每一堂課。由她主講的《普通植物病理學》課程獲得優課稱號,多次在學校課堂教學大練兵競賽中榮獲獎。在王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導下,學生們受益匪淺,深深記住了這位“上課很嚴厲,講課很給力,生活中很真誠”的良師益友。王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用自己的愛和寬容鑄就學生飛翔的翅膀,培養的一批批優秀塔大學子。
甘為人梯,助力學科發展
作為一名資深的老教師,王老師認為只有建設好的學科,好的團隊,才能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多年來,除了教學工作,王老師還致力于中青年教師培養和“傳幫帶”。做為病理學方向的中青年教師的指導教師,她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教學理念、教學成果和教學思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老師并將自己精心制作的課件、參考資料等交給新上課的老師。同時王蘭老師還引導青年老師參與各級教學項目的申報,教學論文的撰寫和參與各級教學比賽。一個又一個中青年專家經她之手脫穎而出,成為中堅骨干。
在學科發展上,王蘭老師更是親身經歷并參與了植物保護專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艱難辦學過程,為植物保護學科的建設,“南疆農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兵團重點實驗室”、“農業部阿拉爾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南疆特色果樹高效優質栽培與深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兵團南疆”等重點實驗室科研平臺建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潛心研究服務天山南北
工作30年來,她扎根南疆,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率領團隊在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致病機理與防治技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完成科技服務農業的“最后一公里”。王蘭老師科技服務的足跡踏遍了南疆各地,走遍了喀什、和田等最偏遠的鄉村,走上田埂、踏入泥地進行現場指導和培訓。作為一名女教師、兵團科技工作者,她以特殊的服務,特別的奉獻,走出了一條服務“三農”的艱辛之路。今年54歲的她,依然活躍在天山南北的田間地頭。每到莊稼病害發生的關鍵時期,她經常犧牲休息時間,風雨無阻地帶領團隊成員深入鄉村、田野進行病害發生情況的實地調查及科技服務,科學分析預測預警,把病害損失降到最低。被鄉親們親切的稱為“植保衛士”、“莊稼好醫生”。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她研究或引進的新成果、新技術在南疆各地的棉花、林果等作物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都得益于王老師鍥而不舍的“堅持”、“堅守”。

好雨無聲潤花去,清風有意送香來。王蘭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系學生,扎實工作,無私奉獻,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和專業特長,在培養學生、新技示范推廣等方面作出了較大成績,贏得了廣泛好評和贊譽。(通訊員/秦路兵 劉芬 文/秦路兵 攝/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