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媒體中心
又是一年秋分
豐收、浪漫、希望的使者
隔卻群山連綿與群海環繞
千里共聚的心被疫情阻撓
枝頭片片木葉,紛紛揚揚訴說衷腸
千程山水,透過木葉,共品秋分的浪漫
1、吃秋菜
“吃秋菜”的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是當地客家人特有的一種民間習俗。
秋菜的品種不一,大都可以歸納在野菜一欄。市場上常見的秋菜有馬齒莧、薺菜、魚腥草、枸杞芽、秋葵等。
現代營養學家表明,秋菜營養豐富,食用秋菜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在秋分,來一份秋菜,秋湯灌臟,洗滌肝腸。吃的是秋菜,更是對健康生活的銘記。
天凈如瓷,在秋分凈胃,亦凈心。
2、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秋夕禮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
“祭月”的儀式莊重,事先準備好大香案,在案臺上擺有各種各樣的水果,然后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將紅燭點燃后開始祭拜。傳統而言,祭拜秋月一般為女子和兒童,男主不參與。
秋分祭秋月,是儀式,亦是對平安健康的禱告。
3、送秋牛
民以食為天,糧食離不開耕種,而以前的耕種離不開耕牛。送秋牛的習俗更是提現了百姓對于糧食的重視。
秋分到,便會出現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講的好,可得賞錢。
送的是秋牛圖,亦是對于豐收的祝福。
4、放風箏
民間秋分有放風箏的習俗,放風箏象征著孩子的童真,天真和美好。
風箏起源于中國,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據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兩千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趁天氣晴朗,去放一放風箏吧,把所有的煩惱與疾病托付,都隨風箏離去。
5、豎雞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據史料記載,秋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秋天的來臨。豎蛋活動寄寓了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一個收獲的季節。
飲一杯秋分的水,嘗一口收獲的甜。愿疫情離去,與君共聚,平分這秋色盈盈!
(文/韋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