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8-02 作者: 瀏覽次數:次
來源:全媒體中心
時光流動,在老胡楊的講述聲中,上世紀的塔大,如一葉輕舟,從歲月深處緩緩駛來。
“那時候,什么也沒有,都是草皮房、土坯房和地窩子。一條條柳樹條子,一節節高粱桿子,一座座草皮房子,用柳樹條子、高粱桿子等等,周圍壘上土塊,上面鋪上泥和草,就是房子了。”
7月4日上午,塔里木大學“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在退休老干部教師郭圖強教授的帶領下,走進塔里木大學的歷史印記。
當時坐著轎子車,暈暈乎乎的,東南西北都找不到,晃了八個小時,大晚上才到學校的,也沒看到學校的大門就進來了。但我感到特別的溫馨,因為學長們搶著給我搬大包小包的行李,那一刻,一路上的疲勞,一路上的厭倦,一路上的不滿,瞬間蕩然無存了。
當時的住宿條件非常艱苦。剛來到學校時,我們住的是窯洞房,后來窯洞房變成了教室。夏天熱的汗流浹背,連褲子都是濕的。此外,蚊子特別多,叮咬著讓人睡不著。到了冬天凍得直剁腳,聲音太大了,被老師聽到了,叫我們忍一忍。
那時候的物質、生活、文化等各方面條件都很差,確實沒有辦法和現在比。幾乎是什么都沒有,吃的喝的,哪能像現在的小吃店、小飯店、外賣什么的,在那個年代想都不要想了,那時候沒有這個詞,沒有這個概念,也沒有這個東西。
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十六塊錢。農戶在田地里撈小魚,回家后把它榨干,用報紙疊成三角,拿來賣錢。我們宿舍8個人,大家五毛錢買一小包,每個人吃上一條,心情超級舒暢。
我們那時候上大學,勞動鍛煉特別多,通過勞動學習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修路挖土,一條溝,男生一條,女生一條,也會因為體弱分半溝,身體強分一溝。
苦難是最好的老師。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沒有任何人有怨言,對待生活的態度都很積極,都很樂觀。是四年的艱苦的大學生活,造就了我們,磨練了我們,鍛煉了我們,吃苦能力是相當的強。
郭圖強的父母都是農民,家在農一師一團一營二連。1981年9月,考入塔里木農墾大學,1985年8月,大學畢業后留校。從事過教學工作,干過管理工作。說起工作,令郭圖強教授最難忘、最驕傲的,是2007年本科教學水平評估。
咱們學校培養的這種具有紅色基因的小胡楊,能夠在瘠薄鹽堿地上落下去就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我們現在的青年教師和學生,一定要把胡楊精神發揚光大,傳承這種紅色基因,夯實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為祖國的發展、為邊疆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歲月漸行漸美,粉筆書寫春秋。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來,郭圖強教授將37年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塔大的教育事業,堅守三尺講臺,傳播知識,孜孜不倦;堅守崗位職責,任勞任怨,開拓進取,拳拳赤誠一片。
“聽了郭圖強教授的口述,我被深深的感動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老胡楊們的無私奉獻,才能將我們這個學校,從曾經的土坯房,變成了如今的高樓林立。作為塔大的小胡楊,我們要學習先輩們的優秀品質,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學好知識,練好本領,為塔大的建設發展添磚加瓦。”塔里木大學“傳承紅色基因,銘記紅色歷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農業資源與環境2021級2班何瑜同學說。
(文/陳雪梅 米克來·托里肯 攝/何瑜 視頻/王翔 米精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