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泉
首先,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須始終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唯一擁有的是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一定是永遠在進步的人。研究生,不光是知識的搬運工,更是知識的創造者。而創造來源于對未知的探索,探索來源于好奇心,來源于對現在知識體系的深刻思考和自身素質與時代需求差距的強烈反思,這種思考和反思形成其內動力去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從認知角度來看,好奇會驅使研究生尋求知識,以消除信息差異帶來的不安感。不斷嘗試新事物,保持一顆好奇心,用天真純粹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會更加充滿樂趣與挑戰。身處大千世界,一切都值得研究生去探索、發現。如果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充足的好奇,對身邊的一切都興趣十足,那研究生的世界,總會是生機盎然。惟其如此,研究生才有可能與這個時代同行。保持好奇,萬物皆值得期待。
其次,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須始終保持學習和研究的熱情。學習和研究就像戀愛,短暫的熱情容易,千帆過盡,依然若如初見則很難,與其終身相伴相許則是難上加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困難、挫折甚至失敗是常態,認清并且經歷這些之后,依然對其保持熱愛,依然充滿激情,這不僅需要強大的內心,更需要虔誠的修煉。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須把“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作為終身的追求。“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行不避險,是為大義”。只有“行到水窮處”,才能“坐看云起時”;只有經歷“山重水復疑無路”,才能抵達“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須持續不斷地強化自己與變化的世界對話的能力。創新是研究的靈魂。搞研究絕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更不是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而是自覺把自己融入變化的時代,適應并把握時代的變化。“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這樣的狀態與能力絕對與創新無緣。研究生要盡可能關注生活的世界,關注國家的政策,并盡可能把這種關注轉化為學術的思考和凝練的文字。研究生還需要對關注的領域發展不斷地拷問: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發生?他是如何發生的?這種發生是規律還是偶然?這種發生在不同時間、空間、群體之間有差異嗎?如果有,差異如何?
第四,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應該讓勤奮成為習慣。最基本的是,研究生必須每周花一些時間用于閱讀、思考、學習和寫作。成功需要運氣,天賦,背景,人脈等等,勤奮可能只是不起眼的一個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如果放棄勤奮,就可以擁有其他條件。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唯有勤奮,才有那么一點點成功的可能,除此別無選擇。無論如何,選擇走研究這條路需要激情的奉獻、積極的才能、內心的樂觀主義,謙遜的智慧和創造的欲望。“持續的進步,可以治愈一切失意和哀傷。”“你必須拼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必須保持自己真實的本性、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永遠的懷疑批判精神,做錚錚“ 風骨”的堅守者。當保持一份特立獨行,做真實的自己后會發現,越是真實越有力量。林徽因說:最好的愛,是給自己力量,去做真實的自己。高能量的人,往往都是堅強且真實的;因為無所畏懼,敢作敢為,不怕被評價,不怕示弱;更敢于做自己,因此更舒展和自由。懷疑精神對于學術創新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某種學說或理論經不起證偽或質疑,那既不是科學,也不是哲學。“以公名家子,又后唐之出也,且風骨俊秀,異乎諸孤”。“風骨”應該是知識分子最核心的精神凝練。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這是“士”精神,也是創新的思想保障。只有堅持做自己,不趨炎,不諂媚,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為小利亡命,永葆“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才能讓自己做一個正人,真人。此外,研究生應該做自己,堅信光、靠近光、成為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年輕人,瀟灑一點,才是青春的模樣。
自然中的沙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的沙漠、學術的沙漠、思想的沙漠。把沙漠變成綠洲其實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認識自己、看待世界,如何修煉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