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先進工作者萬素梅教授先進事跡
來源:校工會
萬素梅從事農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32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強農興農為己任,秉承胡楊精神,長期堅守在南疆,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是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神農領軍英才、自治區優秀科技副縣長、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兵團教學名師等稱號,兼任新疆農學會副理事長、新疆棉花學會副理事長,是扎根邊疆、獻身邊疆的先進典范,被南疆百姓譽為“棉花公主”。

潛心教書育人,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她潛心從教,自覺踐行教師行為準則,用深入淺出的教學方法和向上向善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教育學生,學生綜合評教得分94.74分,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達到95.26%,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不忘教書育人職責,注重把家國情懷融入教學中,積極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將“人才培養滿足社會需求”教學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中。為滿足棉花規模化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她帶領教師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創建我國首個棉花科學學院,跨學科、跨專業開設棉花實驗班,構建了棉花全產業鏈人才培養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整培養七屆共220名棉花實驗班學生,有效緩解了新疆棉花產業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國內11所高校借鑒了全產業鏈人才培養模式、周年生產實習、“校-所-企”多方協同育人等成果,輻射帶動效果明顯。32年來,她潛心育人,培養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36人,培養本科生2000余名,培養的學生扎根新疆,70%以上留在南疆,致力于農業產業發展,已成為管理與科技骨干,成為新疆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社會認可度高、影響力大。為邊疆社會穩定、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論文寫在大地上,促進行業技術進步
針對我國棉花生產中連作障礙嚴重、棉田綜合生產效率低等制約新疆棉花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開展研究,主持10項國家級項目,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發現了連作棉花“兩個拐點”規律,揭示了棉花連作障礙的形成機制,明確新疆棉田連作年限閾值為14年,制定了治理連作障礙的“分段調控”策略,創建了棉田輪作倒茬的種植體制和多作一熟種植模式,解決了新疆棉田種植結構單一、連作障礙嚴重的科學問題;揭示了果棉間作復合系統生態位分離機制,提出了果樹樹齡5年、8年時種間帶型配置的技術參數,創建了空邊擠中、間伐稀化的田間配置技術,解決了幼齡果園綜合生產效率低、利用周期短的生產難題。由4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對成果進行了評價,一致認為成果整體達到國家先進水平,其中連作障礙分段調控、生態位優化等4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研究成果推動了棉田耕作制度的全面改革和提升,具有首創性,引領了本行業的研究工作;形成的減密壯株、空邊擠中等核心技術,提高了輕簡植棉技術的科技水平,促進了棉花產業的優質、高效健康發展,為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為新疆農業提質增效、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
服務鄉村振興,社會服務成效明顯
在開展科學研究的同時,萬素梅不忘服務鄉村振興的職責,傾情服務三農。為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她帶領團隊在阿克蘇、喀什、和田、巴州等南疆四地州各縣市及農牧團場開展農業提質增效、輕簡栽培科技服務,通過建立示范基地,開展新技術示范與推廣,將研發形成的分段調控、減密壯株、化控塑型、空邊擠中、間伐稀化等關鍵技術在南北疆大面積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8635.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82141.6萬元,節水節肥8-10%;為加大新技術的推廣力度,現場指導210次,培訓科技人員3080人次,培訓農民、職工40600人次,提高了農民、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推農民脫貧致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了南疆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帶領學院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助力學校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春去秋來32載,萬素梅心系廣大師生和邊疆百姓,像胡楊一樣把根深深扎在南疆大地上。一路走來,在“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激勵和指引下,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貢獻,獲得多項獎勵與榮譽,獲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以第一完成人獲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作為國家一流農學本科專業負責人、自治區作物學重點學科帶頭人,萬素梅主持攻關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獲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獲兵團首屆教學名師稱號;近年來出版專著6部、教材3部,發表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0件,軟件著作權3項,發布標準11項。萬素梅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建設兵團特點南疆特色一流大學、促進南疆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