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學院
近日,塔里木大學農學院翟云龍教授團隊以塔里木大學農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在多家國際期刊發表文章,對南疆大豆栽培密度與播期的協調關系、鹽堿地大豆出苗困難和利用納米生物技術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
其中,團隊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5years=5.3,中科院二區Top期刊)上,發表題為“Nanobiotechnology-
mediated reg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omeostasis under heat and drought stress in plants”的學術文章。文章討論了高溫和干旱脅迫植物中活性氧的產生和清除,并指明了植物納米生物技術在提高植物對這些脅迫的耐受性方面的潛在應用。

團隊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IF5years=6.7,中科院二區)上,發表題為“Plant nanobiotechnology: a new strategy to enhance crop photosynthesis”的學術文章。文章綜述了利用傳統技術提高光合作用的思路和通過植物納米生物技術增強光合作用的現有成果,并提出了增強光合作用的可能策略,以期為植物納米生物技術的研究提供新的見解。

團隊在Agriculture-Basel(IF5years=3.5,中科院二區)上,發表題為“ Planting Density and Sowing Date Strongly Influence Canopy Characteristics and Seed Yield of Soybean in Southern Xinjiang”的學術文章。文章指出,通過對大豆產量、株型、冠層特征及干物質累積動態的研究,發現提早播種和降低種植密度有助于實現最佳的冠層結構和更高的產量,結果可為南疆大豆生產提供依據。

團隊在Plants-Basel(IF5years=4.4,中科院二區)上,發表題為“Mn3O4 Nanoenzyme Seed Soaking Enhanced Salt Tolerance in Soybean Through Modulating Homeostasi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ATPase Activities.”的學術文章。文章指出,研究人員使用聚丙烯酸包被的四氧化三錳納米顆粒對大豆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有效提高了大豆的耐鹽能力。該項研究為納米材料與植物互作提高作物耐鹽能力提供了新的見解。

(文/圖:劉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