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訪惠聚”工作隊
冬陽下,民航新村商業一條街人煙熙攘,飯菜飄香;合作社里,應季果蔬,標準化種植讓農民嘗到甜頭;建筑工地上,經過培訓的農民,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錢袋子”鼓了起來……
在十四師昆玉市225團民航新村,塔里木大學駐村“訪惠聚”工作隊結合當地實際,緊盯貧困“病因”對癥下藥,為村民脫貧致富謀良策、出實招。

調整種植結構
2018年以前的民航新村,是一個傳統農業村,村里長期以棉花、紅棗等農作物種植為主,結構單一、收益較低。全村284戶867人,始終無法破解增收的難題。

塔里木大學“訪惠聚”工作隊,結合該村氣候土壤條件、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多次與村“兩委”實地調研和商議,決定調整種植結構,把設施農業、特色林果種植,打造成推開增收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為引導村民從傳統種植向高效種植轉型,卸掉不會種、不敢種的思想包袱,有勇氣嘗試種植特色林果,工作隊多次邀請學校專家開辦農業知識講座,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
2019年,結合團場整體規劃,工作隊和村“兩委”,動員村民將手中分散土地統一整合,在鞏固現有傳統種養殖業的基礎上,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以紅棗為基礎,引進葡萄、蘋果、桃子、西梅、青貯飼料等種植,同時發放農作物動態質量檢測卡,根據實際施肥、灌溉等情況,提供技術指導,發放農作物周年管理日歷,提供科學農業種植技術。10月中旬,隨著氣溫的降低,大棚薄膜出現了破損,村里免費給58座大棚換上了“新衣裳”,對民航新村種植業發展和農業提質增效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
塔里木大學駐民航新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王學劍說,民航新村結合實際情況,圍繞“三大保障基地、一條街”(依托新團場建設、和若鐵路建設及衛星工廠建設,打造蔬菜保障基地、肉禽蛋奶保障基地、綜合勞務服務保障基地和餐飲一條街),拓寬致富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產增收。發展蔬菜大棚,帶動58戶村民致富,每戶年增收2萬元。
“感謝工作隊和村委會給我們提供的大棚種植技術指導、銷售路子渠道,我們家種植的大棚蔬菜、水果,不僅質量好,還不用擔心銷售路子,我妹妹也在餐飲街開了一家店,生意也很不錯,她準備留在這里了。”民航新村大棚種植戶葉春枝說。
“此前,很多大棚都是閑置的,工作隊調研了解到,是因為村民缺乏種植技術,加上擔心種出來的菜賣不出去。工作隊從考察市場入手,先找訂單讓職工放心種植。”王學劍說,大棚蔬菜種植讓農民轉變了思路,提高了效益。
拓寬就業渠道
225團人多地少,富余勞動力多。塔里木大學駐民航新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對富余勞動力家庭收入、學歷、技能、就業意愿等進行摸底,建立“一人一檔”就業臺賬,結合每個家庭困難戶的特點和就業需求開展“私人定制”式脫貧幫扶,幫助村民提升創業就業能力。“訪惠聚”工作隊利用塔里木大學優勢,結合團黨委組織開展的冬季培訓,對想外出就業的青年群體,開展農機具維修、電工、木工、裝修工等技術培訓;對打算創業的村民,組織開展烹飪、美容、美發等技術培訓。

在村民艾買爾江·阿里木還在為掙錢發愁的時候,225團各式各樣的培訓接踵而來,通過學習烹調烹飪,他掌握了一手廚藝,現在在新疆華天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第十四師二二五團農村公路網改工程項目部擔任當崗位,月收入5000元。
“感謝225團、感謝工作隊、感謝村委會,給我提供的技術培訓,現在我的收入也穩定了,等多掙點錢,我要開一家餐館。”艾買爾江·阿里木臉上洋溢著笑容。
建設美麗新村
從今年開始,民航新村深入開展美麗宜居連隊建設,落實兵團連隊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因地制宜落實工作措施,突出兵團特點,打造兵團特色,打造美麗宜居連隊。

通過制定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及人居環境衛生獎勵辦法,扎實開展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引導村民養成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的積極性、主動性。
“現在我已經養成習慣了,早晨起來先把庭院里里外外都打掃一遍。”225團民航新村村民如孜·買提汗日木說。
“村里自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將全域綠化、防風林帶建設、垃圾治理等方面作為突破口,動員干部群眾,把美麗鄉村建設推向高潮,使群眾獲得幸福感。”民航新村干部阿孜古麗·托合提肉孜說。
今年團場對民航新村進行“戶廁改造”、人行道建設、排污管道建設,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給農戶和商戶發放了垃圾桶,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是菜園和花園,處處展示著新農村的風貌。
“我們既要讓村子里有更多的煙火氣,也要讓群眾的民意能夠及時傳遞。瞄準本村治理‘痛點’,才能夠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航新村村黨支部書記木沙·麥麥提江說。(文/趙澳 劉秋月 攝/趙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