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宣傳部

吳翠云,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植物生產類園藝分委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自治區自然科學專家、教學能手、“天山英才”,塔里木大學教學名師、園藝學科帶頭人。兼任新疆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經濟林協會棗分會常務理事。
1990年6月,滿懷對教育事業的憧憬和熱愛,吳翠云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將自己29年的青春與熱血揮灑在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獨樓大學”。
不忘教書育人初心,踐行立德樹人使命

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吳翠云深知職業的特殊性,一直秉承“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行為準則,踐行“育人先育心、育才先育德”的理念,堅持‘身教重于言傳’,堅持把教書育人的思想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愛國愛疆愛農的家國情懷。

專業教學過程中,引經據典,不但以袁隆平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精神和報國情結來教育引導學生,更以身邊人、身邊事來教育學生。

胡楊生態林工程、基層團場連隊、幫扶群眾的果園,處處都是實踐陣地;宿舍、操場、教室,時時都是育人之時;感情問題、學業障礙、生活困難,哪里有學生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生病時的排骨湯、回家時的救急路費、重病時的籌款募捐,一樁樁、一件件使她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授業恩師,口中的“吳媽媽”,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博大愛心、廣博學識和開闊眼界成為莘莘學子景仰的引路人,打造著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集體,她所帶黨支部及班集體,多次被評為校“優秀黨支部”、“優秀班集體”、“優秀團支部”。
牢記教育改革之根,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她認為“以教改促教學”是實現一流教學水平的催化劑,因此,教學之余,勤于琢磨,潛心研究教材、教法,從教學實踐中迸發教改靈感,構建立體化教學體系。

她主持多項高教研究課題,構建“一體兩翼”型園藝卓越人才培養模式,組織實施的《設施園藝周年實踐》和《果樹周年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持多項高教研究課題及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榮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主編教材5部,起到了“教改促教”的成效。她還將自身的科研資源、科研成果有效地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以科研案例啟發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專業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研究在專業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為學科帶頭人,她引領學術團隊實施專業改革和學科建設,組織申請獲批園藝學專業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自治區高原學科和校級特色優勢學科建設、兵團南疆特色果樹高效優質栽培與深加工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實現我校擁有首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的突破。她以高尚師德、廣博學識和開闊的眼界成為莘莘學子景仰的引路人。

潛心科技成果創新,提升林果產業技術

留校后,她就加入了閆春雨教授帶領的果樹育種團隊,從事早熟梨新品種選育工作,十年的堅守、百余次的穿行、千余次的調查、上萬個科研數據記錄,她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成就了塔里木大學第一個知識產權新品種“新梨7號”。該品種已成為全國早熟梨首選品種之一,推廣至河北、山東、大連等地,被稱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品種”。

為了更好地服務南疆林果產業,她和課題成員探索研究新疆密植棗園高效優質栽培技術體系及棗園林下養殖/種植栽培模式與技術,成果應用于南疆14個農牧團場及12個鄉鎮,示范推廣面積90余萬畝,產值70余億元,推動了新疆棗產業發展。多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項,獲省部、地師級科技進步獎8項,出版著作4部,授權專利3項,制定地方標準2項。她的夢想就是能夠讓自己研究的新品種、新技術成為南疆果農脫貧致富的法寶。

心系南疆貧困地區,扎根脫貧攻堅一線

1962年,吳翠云的父母支邊來到和田洛浦縣,從小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讓她對南疆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有著特殊情感。她以職工農民所需為己需,以職工農民所想為己想,將幾十年的科研成果在南疆貧困地區示范推廣,助力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

每年的果樹管理關鍵期,她都會利用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帶領團隊奔赴南疆貧困團場、鄉鎮,在田間地頭給農民培訓果樹種植技術,為果農開“農技處方”,并不斷創新科技服務新模式。

五年來,她為基層農民開展各類培訓100余場次,培訓職工10200余人次,發放培訓資料5600余冊,技術指導林果面積500余萬畝,被譽為“紅棗公主”。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欄目、科技日報、兵團日報、兵團電視臺、當代兵團等主流媒體先后對其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

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和南疆脫貧攻堅戰線上無不留下吳翠云忙碌的身影,如今的她仍在忘我工作著,懷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血和無私奉獻精神繼續譜寫著邊疆科教事業的絢麗篇章。


(文/王珊珊)